requestId:68993e24369030.72821267.
“牧民生活好,全靠黨的政策好,衷心感謝黨、衷心感謝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了,我們這個黨能夠發展壯大起來不容易,奪取政權不容易,建設新中國不容易。為什么老百姓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因為我們黨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記者會務、為各民族謀幸福。”
這是今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與當地藏族牧民的一段對話。傾心的交流,樸實的話語,飽含著人民領袖對人民的真摯情懷,映照出百年大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這里交匯;“十四五”良好開局,中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0次深入基層考察調研,頂風雪、冒酷暑、踏泥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堅實足跡印在祖國大地,深切關懷留在百姓心間。
山高水遠,風雨無阻;行程萬里,初心如磐。
第一步要邁準邁穩,邁出新氣象,邁出新成效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一年之計在于春,開局之年鼓催人。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們黨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邁好“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第一步,至關重要。第一步要邁準邁穩,邁出新氣象,邁出新成效。
習近AR擴增實境平總書記強調,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3月22日,全國兩會閉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曾經工作了17年半的福建。
“這次到福建,一個大的背景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后,‘十四五’開局,圍繞這一主題作調研;也是來看望福建的父老鄉親。”
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武夷山腳下的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茶農們正忙著壓青,開過花的油菜花回田,正好給土壤施肥。
武夷山是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現在,茶成了武夷山千家萬戶的“寶”。12萬人以茶活動佈置為生,種茶、制茶、賣茶,茶產業生機盎然。
“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幾萬。”一位皮膚黝黑的茶農,將鋤頭放下,歡喜著過來同習近平總書記嘮家常。
一片綠葉帶富了一方百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5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南陽市,專題調研南水北調。總書記指出:“我對這件事一直十分重視。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之前看到相關報告,我說這件事要專門來研究一次。”
南水北調,緩解了北“渴”。從“極度緊缺”到“緊平衡”,北方水資源安全卻依然容不得喘口氣。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有部委負責同志拿京津冀地區舉例,以全國0.9%的水資源量、2.3%的國土面積,養育了全國8%的人口、貢獻了10%的國內生產總值。數字發人深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黃淮海流域作為北方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關乎經濟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循環,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同時就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中舞臺背板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不斷推動形經典大圖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6月25日,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開通運營。復興號動車跨江穿隧,在這條鐵路上飛馳。
7月22日上午,在西藏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坐上專列實地察看拉林鐵路沿線建設情況,更放眼廣袤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
“全國的交通地圖就像一幅畫啊,中國的中部、東部、東北地區都是工筆畫,西部留白太大了,將來也要補幾筆,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要充分論證、科學規劃,鐵路建設要算大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謀劃好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充分論證、科學規劃,更好服務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
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一個事關國計,一個連著民生,共同指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醫改,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也是與老百姓切身利益聯系最為緊密的改革之一。
福建三明,人口不多、經濟體量相對較小、退休人員比重較高,曾經一度面臨著“未富先老,醫保基金收不抵支”等情況。
通過多年改革實踐,三明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實現患者、醫生、醫院、財政(醫保基金)等多方共贏。
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明市考察時強調:“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鑒。”
就業、教育、醫療、養老……這些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在心。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藏族牧民索南才讓率一家老小熱情邀請總書記到家里做客。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索南才讓家中,屋里屋外仔細察看,并同一家人圍坐在客廳聊家常。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索南才讓一家人臉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更好的生活,我們一起來推動、來實現。”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
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考察調研。在苗族村民趙玉學家,總書記仔細察看生活居住環境,同趙玉學一家制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并聊起家常。
趙玉學告訴習近平總書記,原來住在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的麻窩寨,現在住上了二層小樓,水電路都通到了家。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
“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發展鄉村產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群眾既有收入,又能兼顧家庭,把孩子教育培養好。”
在村文化廣場上,鄉親們正在開展春節民俗活動,打鼓吹笙,載歌載舞,喜氣洋洋。
在歡快的迎客歌聲中,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大家中間。總書記指出:“實現小康不是終點,而場地佈置是新的起點。我們還要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按照既定的目標踏踏實實走下去,把產業發展好,把鄉村建設得更好,創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總書記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并到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同一家人奇藝果影像圍坐在一起聊家常。
王德利告訴習近平總書記,他們家種了12畝葡萄,農閑時外出務工,去年家庭收入超過14萬元。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
“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你們依靠勤勞智慧把日子過得更有甜頭、更有奔頭。要注重學習科學技術,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
離開村子時,鄉親們高聲向習近平總書記問好。總書記向大家揮手致意,深情地說:“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企業車間里,加牙藏毯非遺傳承人楊永良正在手把手給身邊的徒弟教學。總書記勉勵他:“你這個手藝很珍貴、很有意義,一定要傳承弘揚好。”
企業負責人告訴習近平總書記,他們公司絕大多數職工都是本地的,高中以下學歷占80%以上。“很多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婦,來企業接受培訓,三五年之后就能成長為熟練技工,平均月工資可達到四五千元。”
“發展產業就是要帶動就業。”習近平總書記點頭表示肯定,“從這點來看,藏毯產業不僅有扶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作用,還有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
在青海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守人民情懷,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跋山涉水,行程萬里。“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重若千鈞;“讓人民生活幸福”,總書記念茲在茲。
8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位于灤河北岸的河北承德市雙灤區偏橋子鎮大貴口村考察調研。村民霍金一家人熱情地邀請總書記到家中做客。
老霍夫婦在家種大棚,兩個兒子在外務工,今年上半年,全家收入就超過了大圖輸出10萬元。
客廳里拉家常,老霍有點激動:“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變化太大了,老百姓種地政府給補貼,病了有醫保,大病還有救助,養老也有保障。有總書記領導,人民真幸福!”
“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不是一個口號,我們就是給老百姓做事的。”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
老霍家門口,聞訊而來的村民們紛紛向習近平總書記問好。
“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我們農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鄉村振興。不僅城鎮要好,鄉村也要好,鄉村城鎮一樣好。我們不能滿足,還要再接再厲。全面小康之后還要現代化,這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激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我們國家再往前走,必須靠創新
現在就看誰能搶抓機遇,誰有這樣的擔當和使命感,誰有這樣的能力做好。抓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誰能做好都是國家的功臣棟梁
進入2021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也進入了倒計時。
1月18日至19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北京、河北兩地三賽區,考察調研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兩天里,總書記兩次乘坐京張高鐵。
在太子城站,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縱橫交織的鐵路網圖前,結合沙盤了解京張高鐵及太子城站建設精品工程、聯通三大賽區、服務保障冬奧會有關情況。
從當年老京張鐵路實現我國自主設計建設零的突破到如今新京張高鐵領先世界,從當年時速35公里到如今時速350公里,從當年愛國工程師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八達嶺線路到今天的“大”字形立體交通,這些發展變化見證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奮斗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新老京張鐵路在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實現了交匯,具有特殊重要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京張高鐵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從引進、消化、吸收到再創新到自主創新,如今已經領跑世界,充分證明舉國體制的顯著優勢。不管別人怎么攻擊和詆毀我們的舉國體制,我們一定要牢牢堅持,認真總結經驗,繼續加以完善,爭取在“十四五”有更大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在大山深處,貴州依靠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建成了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2月5日上午,在貴州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了“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干,聽取“中國天眼”建設歷程、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互動裝置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為此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令人感動。”
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并同總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連線,向他們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拜年。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
我們國家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積極鼓勵支持創新。”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是光學鏡頭重要制造商。3月24日,在福建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進車間、看工藝、問銷路。
“‘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家再往前走,必須靠創新。隨大流老跟著人家是不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就看誰能搶抓機遇,誰有這樣的擔當和使命感,誰有這樣的能力做好。抓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誰能做好都是國家的功臣棟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4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
1958年,一群創業者從黃浦江畔來到柳江西岸,在荒地上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的一個傳奇。如今的柳工,已發展成為總資產超450億元,擁有挖掘機械、鏟運機械、農業機械等13大類32種整機產品線的國際化企業。
“北看徐工,南看柳工。這里是標志性的裝備制造企廣告設計業,也是一家成功的國有企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柳工在自主創新方面做得不錯,國產化程度很高,許多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這就是我們民族企業發展的方向。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科技創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
10月21日上午,正在山東東營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由于海水侵襲等原因,這里80%以上的土地是鹽堿地。近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鹽堿地長出了產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堿作物。
正值大豆收獲季節,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田里,彎下腰來摘了一個豆莢,剝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農業部門負責同志告訴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
“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道。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發揮著戰略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10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向總書記介紹了他們正在重點攻關的頁巖油勘探開發項目,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技術。
“綠色低碳發展,這是潮流趨勢,順之者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于我們石油能源產業來說,下一步就是要把技術搞上去,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降低成本,同時按照綠色低碳轉型的方向,實現節能降碳的目標。”
面向未來,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環境破壞了,人就失去了舞臺背板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談生態,包裝盒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牢固樹立這樣的發展觀、生態觀,這不僅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源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2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烏江考察調研。站在高處的觀景臺,總書記駐足遠眺。
“真是一幅天然山水畫。”習近平總書記由衷贊嘆,“烏江不愧為貴州的‘母親河’!”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沿岸工業企業經營粗放、沿河網箱養殖超載、兩岸污水處理滯后等原因,烏江水污染嚴重,一度成為“污江”。近年來,貴州掀起“鐵腕”治污風暴,烏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干流水質已全面達到二類標準。
“你們是怎么治理的?”“還用網箱養魚嗎?”習近平總書記問得很細。
在貴州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誡當地領導干部,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優良生人形立牌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這么好的生態要是破壞了,就如同敗家子一般,對不起子孫后代啊!”
桂林,“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
4月25日,在廣西桂林市陽朔縣漓江楊堤碼頭,自治區水利廳負責同志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漓江流域綜合治理情況。
近年來,桂林市大力推進漓江“治亂、治水、治山、治本”,改善了漓江生態環境。
“還有非法采石的嗎?”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問道。
“現在沒有了。”
“最糟糕的就是采石。毀掉一座山就永遠少了這樣一座山。全中國、全世界就這么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再濫采亂挖不僅要問責,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從楊堤碼頭登船,習近平總書記順江而下,考察漓江陽朔段。
一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叮囑當地負責同志:“你們在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護好這里的美麗山水,這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保護好,這是第一位的。”
4月27日上午,在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保護好廣西的山山水水,是我們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
——1月,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匯報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綠色辦奧理念,把發展體育事業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確保人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3月,在福建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5月,在河南專題調研南水北調并召開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6月,在青海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7月,在西藏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太重要了!在這里,生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道具製作10月,在考察黃河入海口并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沿黃河省區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破壞了,人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談生態,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牢固樹立這樣的發展觀、生態觀,這不僅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源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9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考察調研。高西溝,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條小山溝,土地瘠薄、十年九旱。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高西溝人為填飽肚子也走過彎路。本以為“多刨一個‘坡坡’,多吃一個‘窩窩’”,卻越刨越窮。羊啃光了草,人吃光了樹。
痛則思變。上世紀50年代,高西溝開始摸索“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1/3)。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給習近平總書記解釋說,也是邊干邊想出的法子:多打糧食得有肥料,肥料靠牛羊,牛羊要吃草。
“40座山峁、21道溝岔,耕地4553畝、生態林2300畝、經濟林1000畝、淤地壩126座、集雨窖5個、水庫3個……”姜良彪在習近平總書記身旁報家底,“‘黃元帥’‘紅元帥’,山地蘋果是我們的‘金蛋蛋’。我們近年來又摸索著從‘三三制’變成了‘三二一’模式(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
“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你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路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